早年时候,北京的物流中心主要在北京亦庄东区。但城市发展至今,京津冀联系密切后,再从空间地理上来看,这是不合理的,因为亦庄更适合服务北京。 从京津冀的大空间上看,武清是区域的空间中心,交通便捷,就是更合适选择了。所以未来物流产业上,武清机会更大。环境好,交通也方便,可以服务整个京津冀地区。这不是由单个地方政府决定的。 再比如涞水,现在很穷,但是有环境。将来路通了、交通好了,未来也有可能有高端研究机构愿意进驻。所以说,市场自己会配置资源。城市发展也要看产业模式,看从业人需要什么环境,这个是最关键。 城市的变化一定是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,哪里出现经济机会,哪里就会聚集人。 比如原来"火车拉来的城市"石家庄、钢铁产业新城包头、矿业新城淮南,这都是由产业带动而形成的城市。如果发展路径相反,先聚集一堆人,再创造市场和需求,那么难度就大了。没有这些经济机会,就会出问题。 但是可以预判,在经济机会上看,沿海或有水运的地区,发展经济的成本会更低,经济发展会更有利。综观世界地图,经济发达城市大多聚集在距离海岸线150公里以内。在中国,东部也更适合经济发展。 而对于西部来说,人口可以外移,人口外移,原地区人口下降,那么人均产值就提高上去了。虽然不能形成特大城市,但可以出现资源城市、独立城市。因为产业不同,人口不同,会有不同的机会,所以未来收入还是会增加,不会一直穷下去。人随产业流动,也会达到均衡点。
胡焕庸线:
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,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到云南省腾冲,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。线东南方36%国土居住着96%人口,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;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,是草原、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,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。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。我的看法是,通过人随产业的移动来达到平衡,比生生在西部造出与东部和上海、北京一样的大都市、产业群,更加合理。 产业的配置是市场配置的,不会全听政府的,自有产业规律在起作用。